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寻乌细说客家民俗“迎故事”
作者: 蓝玉林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图为2012年农历八月十二在澄江镇汶口畲族村举行“迎故事”——《白蛇传》。蓝玉林陈慧明摄特约记者蓝玉林“迎故事”是寻乌县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动。所谓“迎故事”,即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进行人物造型。以两个以上的小孩化装成某出戏曲中的人物,固定在特制的木架上,即故事棚。故事棚为船状
客家镜子粉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福建侨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番薯的营养、口感和大米相比,属次一等的杂粮。但实际上,它是客家山区杂粮中的老大,地位仅次于稻谷,对于山区清贫人家而言,番薯等同于主食;对于中等以上人家而言,一年之中的很多时候,也是靠它充饥的;在某种意义上,吃饭就是吃番薯。在闽西汀州(今长汀县),番薯的品种众多:根据其“肤色”,红的叫番薯,白的叫白薯
客家美食算盘子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福建侨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客家童谣云:“种芋子,种番薯,又种冬瓜种黄瓠。到七月,收燥谷,大担小揶揩进屋。收了一样又一样,又煮豆豉又做酱。又舂麻糍又蒸酒,一直忙到九月九。”芋头、番薯是客乡农家每年必种的粗粮、杂粮,有“薯芋半年粮”之说。秋收后,每家每户的地窖里都堆满了红姣姣的番薯和黑黢黢的芋头,粒粒饱满肥硕,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
闽西客家霉豆腐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福建侨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我的老家在闽西客家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山多田少,资源有限,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是大豆。乡亲们风里来雨里去地劳动,春天忙于播种,夏天辛勤耕耘,秋天紧张收获,冬天则是品尝劳动果实的时节,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幸福,而霉豆腐就是他们品尝的果实之一。冬至之后,稻田里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的稻茬。田塍上的田塍豆、旱地上的大
客家炸雪薯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福建侨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薯为药薯,又称山药、淮山。《本草备要》名“薯蓣”。《长汀县志.物产志》载:“薯蓣,俗称药薯,其肥大者日大薯,有形如竹蒿形如扫帚者。均有红白两种,其野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剖摩入汤煮之不散者,真山药也。”据传唐代宗名李豫,豫与蓣同音;宋英宗名赵曙,为了避讳,把薯蓣改名为“山药”;因可入药,客家人称其为
客家的芋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有道是:半年薯芋半年粮。芋,又叫芋头、毛芋、芋艿,是我国本土食物,其种植历史相当悠久。在闽西汀州客家地区,有水芋、割早稻时的早禾芋、中秋节收的晚禾芋、红芋、白芋、棕芋、槟榔芋等品种。芋需要充足的水肥,客家地区流行几种种芋的方法。第一种:在正月,挖方圆三尺,深三尺的方坑。把豆秆放入坑中,大约铺五寸厚,
客家黄糍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在客乡,有“无糍不成年”的说法。每当到了农历腊月上旬,客家农家便开始做大禾米黄糍了。黄糍其实是客家人的年糕,又叫作黄粄、黄米粿,是客家民间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年货。黄糍要做得好吃,必须有好的灰碱。烧灰碱的灌木叫作粄檫,学名叫桃金娘树。生长在向阳山坡上的粄檫较好,背阳山坡上的粄檫树烧出来的灰碱质量不好,
客家镜子粉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番薯学名甘薯,也称之为地瓜;“番”就是异邦,其得名,本身说明它是从南洋传入的农作物。番薯的营养、口感和大米相比,属次一等的杂粮。但实际上,它是客家山区杂粮中的老大,地位仅次于稻谷,对于山区清贫人家而言,番薯几乎等同于主食;对于中等以上人家而言,一年之中的很多时候,也是靠它充饥的;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吃
客家名菜“雪压枝”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四川政协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闽西山多林密,冬天必有大雪封山,那时各种竹木枝丫,都因承受不住冰雪的重量而下垂,形成青葱树叶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色。古代文人名士,雪后登山,见景生情,而悟出此象形佳肴名称。“雪压枝”客家方言叫做“雪扎桠”,其实就是以嫩茼蒿为主料,配以蛋清、面糊炸制而成。茼蒿又名蓬蒿,由于味道与花的形状似菊花,故有的地方
客家兜汤
作者: 李玉林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长汀客家人爱吃“汆”的菜食,所谓“汆”,即用地瓜粉或其他生粉,和清水、盐巴拌匀在肉片里,水滚后入锅,放入其他调料等,锅开即熟。由于人们喜爱汆汤类美食,小生意人便挑着担子,一头是带有炭炉的食品锅,另一头是碗、汤匙及洗刷用的清水,街头巷尾叫卖。他们走到适当的地方,歇下担子,拿起一个碗,碗里搁上一把汤匙,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