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虫豸诗》初探
作者: 李小燕,李晓静  年份期号: 2017-2005年第4期 关键词: 丘逢甲  柏庄诗草  虫豸诗 
描述:《柏庄诗草》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丘逢甲的一部早期诗集。其中的《虫豸诗》50首,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象、明白晓畅的语言、水乳交融的用典、含蕴深刻的哲理、强烈的讽刺意识、深沉的爱国情怀,令人读后顿觉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学习和研究这些作品,对我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话说丘逢甲的咏台诗
作者: 文克成  年份期号: 2017-2005年第1期 关键词: 丘逢甲  咏台诗 
描述:丘逢甲的咏台诗是忧国忧台的暮鼓晨钟,是抗日保台的慷慨悲歌,是念台复台的哀笳壮角,其爱国爱台的思想内容与悲壮、坚毅、豪迈的情感溶于一体,具有极大的政治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咏台诗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民爱国反帝的光荣传统,它成为了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交汇点。
丘逢甲黄遵宪“争雄”与诗界革命
作者: 张应斌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2期 关键词: “诗界革命”  黄遵宪  丘逢甲  康有为  梁启超  当事人 
描述: 1996年公布了康有为在近一个世纪前的批注,涉及丘逢甲与黄遵宪“争雄”、丘逢甲与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以及“诗界革命”等重大问题。丘、黄“争雄”确有其事,但由于当事人恰当的处理和梁启超的斡旋,终使二人成为朋友,并对“诗界革命”队伍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段]
丘逢甲诗歌中的岭南情怀
作者: 赵春晨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3期 关键词: 诗歌作品  丘逢甲  岭南  《岭云海日楼诗钞》  近代中国  情怀  “诗界革命”  文学创作 
描述:丘逢甲是近代杰出的爱国志士和著名诗人,曾在甲午中日战后领导台湾义军奋力抗击日本的武装侵占,失败后忍痛内渡。先后在祖籍镇平(今蕉岭)和潮汕一带居住和活动,晚年居于广州,从事政治、教育和文学创作等,是近代岭南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不曾间断诗歌的创作,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岭云海日楼诗钞》是他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集,收诗共1800多首。囊括了他从台湾内渡后直到去世之前的全部诗歌作品。这部诗集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是近代中国“诗界革命”的一块丰碑,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丘逢甲诗歌主题的三重奏与主旋律
作者: 陶德宗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5期 关键词: 丘逢甲  诗歌  主题  主旋律  情结  精神  意义 
描述: 在甲午战争后的海峡两岸诗坛上,丘逢甲是一位成就丰硕、风格鲜明和影响深广的重要诗人。他以台湾为母题的大量诗作,回荡着爱国主义主旋律,形成了痛哭台湾沦亡、思念故土亲人和切盼收复失地三大主题的交织与重奏。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首开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先河,显示诗界革命实绩,推进主流诗歌创作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天下健者——析丘逢甲的诗歌创作实践
作者: 管华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5期 关键词: 诗歌风格 丘逢甲 创作实践 中国近代文学 《饮冰室诗话》 思想艺术成就 精神财富 
描述:
丘逢甲与岭东同文学堂若干史实考证
作者: 陈荆淮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6期 关键词: 丘逢甲  岭东同文学堂  潮汕东文学堂  汕头同文学堂  史实 
描述:丘逢甲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首开粤东新学的先声,但最先提出在粤东办同文学堂的并非丘逢甲本人,丘逢甲在潮州兴办东文学堂的同时汕头也有一所林仔肩办的同文学堂,潮州、汕头两所新式学堂“半途遽散”后,丘、林等人合力在汕头办起岭东同文学堂,但该学堂也很快因各种原因而停课,直至1901年6月逢甲亲任学堂监督,接掌校务后学校才逐步走上正轨,日益发挥新学的先导作用。
混俗的仙心——论丘逢甲的入山访道思想
作者: 郭真义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1期 关键词: 丘逢甲  人山访道  仙心  混俗 
描述: 丘逢甲的诗歌创作和交往行迹表明,在丘氏的思想中,还有被人忽视的重要一面:人山访道。丘氏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现实失落的基础上的,因此带有强烈的混俗色彩,是其理想失落之后的心灵救赎。它和反帝爱国思想一起构成了丘氏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忽视任何一面都不利于我们认识真正的丘逢甲。
丘逢甲——台湾近代客家文学之祖
作者: 赖婉琴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1期 关键词: 丘逢甲  客家文学  近代诗歌 
描述: 丘逢甲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教育家,也是台湾近代客家文学之祖。作为爱国诗人,他以诗针砭时弊,抒写忧世济世的怀抱、思乡之情和恢复之志。其诗具有英雄豪杰慷慨激昂、雄伟悲壮的风格。他又是近代“诗界革命一钜子”,诗歌最能体现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作为一位客籍诗人,他写出不少具有客家山歌风味和客家乡土风情的作品。
“义民史观”之建构:析論台湾一八九五年(乙未)抗日战争中之义民军统領丘逢甲与吴汤兴
作者: 薛云峰  年份期号: 2017- 2008年第1期 关键词: 台湾民主国  乙未战争  客家  义民  义民史观 
描述: 一八九五年日本接收台灣之際,不少台灣人因不願被日本人統治,隨即以「義民」形式,集體組織武裝部隊與日軍對抗,這次戰役是台灣本島有史以來的最大規模陸上戰役,台灣史學家稱之爲「乙未抗日戰爭」。 有關於這場戰爭的論述,傳統上都從清帝國與日本之間的「甲午戰爭」談起,認爲台灣乙未戰爭是甲午戰爭的延續,因之,持「大中國史觀」者一般喜稱這些義民軍的抗日行動是基於國家民族大義;另一方面,持「台灣史觀」的學者雖多標舉這是一場「獨立運動戰爭」,但幾乎也都是從政治的角度解讀,其論域的相對客體仍是「大中國」。 無疑的,這兩種論述都相當程度的忽略了台灣人的主體性與多元性,因之,前者很難解釋「台灣民主國」的形成,後者則多忽略了參戰者的身份與立場,例如參戰者雖多爲「客家人」,但一般學者均吝於提及。因之,本文擬從「草根史」的角度出發,參酌法國年鑑學派布勞岱爾的史學分析方法,據之提出「義民史觀」以解讀這場戰爭,文中將提及由台灣客家人在一七二一年首創的義民組織,在清領台灣期間成了一股穩定社會的主要力量,而這種發自民間的自衛性武力組織也正是台灣乙未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
< 1 2 ... 53 54 5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