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與文革之研究(1966-1976)
作者: 黃孟菁  学位年度:2006 学位授予单位 :国立中央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論文名稱:葉劍英與文革之研究(1966-1976)頁數:130頁校所: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生:黃孟菁 指導教授:齊茂吉博士中文提要內容: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有三:第一,葉劍英在中共的崛起,與毛澤東、周恩來建立的合作情誼有關,尤其是毛澤東常說葉劍英在「長征」期間立了大功,整件事是否真如目前中共黨史著作所提的那樣,是需再去還原其真相的。第二,在文革時期,葉劍英如何在中共內部派系間周旋,就算遭到打壓,頂多只是靠邊站而已,自始至終從未被打倒,這是值得深入分析討論的。第三,文革末期,發生了「十?六政變」,背後
叶剑英山区经济建设思想研究
作者: 陈申宏  学位年度:2005 学位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叶剑英 经济建设 思想 
描述: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叶剑英的山区经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从叶剑英山区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做了自己的理论建构,并结合当前广东山区建设实际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叶剑英的山区经济建设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剑英山区经济建设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圩镇建设思想、山区开发思想、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广东经济发展等思想。叶剑英山区经济建设思想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仅对当时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剑英侨务思想研究
作者: 黄珊珊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侨务 华侨 叶剑英 
描述:我国有人数众多的海外华侨,侨胞对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侨务工作政策的正确与否,就与国家的发展大局密切相关。叶剑英出身于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在侨乡梅州经历和见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19岁飘洋过海到南洋谋生,亲身感受到海外华侨在他乡奔波的痛苦和辛酸,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华侨的爱国爱乡的情感。叶剑英在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华侨工作的独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叶剑英从“情近侨胞”到“转投侨务”开始参与对侨工作的时期,也是叶剑英侨务思想的
叶剑英侨务思想研究
作者: 黄珊珊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我国有人数众多的海外华侨,侨胞对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侨务工作政策的正确与否,就与国家的发展大局密切相关。叶剑英出身于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在侨乡梅州经历和见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19岁飘洋过海到南洋谋生,亲身感受到海外华侨在他乡奔波的痛苦和辛酸,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华侨的爱国爱乡的情感。叶剑英在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华侨工作的独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叶剑英从“情近侨胞”到“转投侨务”开始参与对侨工作的时期,也是叶剑英侨务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侨务实践,奠定了叶剑英对一生侨务工作的主基调,“尊重华侨地位、重视华侨作用,引导回国建设,维护华侨利益”是其一生侨务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叶剑英侨务思想内容的最基本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叶剑英针对当时特定的国内国际形势,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高度重视华侨的作用,并要维护华侨的切身利益,为广大华侨归国建设祖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初期,叶剑英恢复对侨组织和政策,为华侨平反,促进改革开放有良好的外部支持。叶剑英侨务思想,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既丰富了邓小平的侨务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侨务思想的成熟和完善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借鉴,对我国侨务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续启发和指导着新世纪侨务工作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从叶剑英侨务思想的形成源流、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历史价值、时代价值与启示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了叶剑英的侨务思想。
叶剑英侨务思想研究
作者: 张凤  学位年度:2011 学位授予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叶剑英侨务思想研究
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历史地位研究
作者: 于美丽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 :长春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历程较长,格局独特,成因复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堪称承前启后的一代。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形成至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初步完成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组织交接共存在11年之久,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赵紫阳等人是这一代的主要成员,“四老带二新”是这一代的基本格局,邓小平是这一代的创建者与公认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闸门,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转折。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功勋卓著,声名显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式组建以及两代中央的顺利交接是其历史功绩的集中体现。同时,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特色鲜明,遗产丰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赢得了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从而奠定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研究
作者: 程琰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党的历史文献的价值,不会因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而褪色,相反,它们会历久弥新。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文献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研究对象,依据历史文献和史料对《决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理论工作务虚会和叶剑英国庆三十周年讲话奠定了《决议》的理论基础,对其起草和制定影响深刻。本文重点论述了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和胡乔木四位中共领导人在《决议》制定过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邓小平确立了起草《决议》的根本指导原则,为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定调”;陈云建议增写对建国前28年历史的回顾,强调要“敲定”对历史问题的评价;胡耀邦详细阐述了应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并对学习贯彻《决议》作出工作部署;胡乔木作为起草小组主要负责人,具体主持了《决议》的起草和修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凝炼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此外,本文还考察了三十余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决议》中若干重要论断的新认识,认为尽管一些提法发生了变化,甚至对个别历史人物也作出了更合乎历史事实的新评价,但是,这些新观点、新判断、新提法,都是建立在《决议》的基础之上的,都是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作为研究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智慧结晶,《决议》反映了八十年代初期党的最高认识水平。《决议》中所展现的研究历史问题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过时,具有永恒的价值。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