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20世纪初期赣闽粤边区的客家社会与文化——以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农村调查为中心的探讨
作者: 周建新   曾过生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赣闽粤边区   毛泽东   农村调查   客家社会  
描述: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伴随着中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为了更好地得到赣闽粤边区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需要很好地了解当地社会和文化。为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特别是对赣南、闽西的集中调查。从空间区域上来看中央苏区与赣闽粤边区这个客家大本营地区大致吻合,换句话说就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做的农村调查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客家社会的调查,因而这些调查对研究20世纪初期赣闽粤边区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族谱看客家社会与风水话语
作者: 小林宏至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水   族谱   客家社会  
描述: 客家学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民系,而客家社会的风水思想也是他们祖先从中原带过来的风俗,就是说,客家社会风水是作为中原的符号。本文将风水符号本身能记(signifiant)与所记(signifie)分开考虑,特别讨论风水的所记侧面。换言之,本文讨论风水话语(discourse)的侧面,当代本地人说风水的社会背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较考察福建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和广东河源龙川李氏族谱,讨论在客家社会风水话语作为文化装置的功能。
简论客家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作者: 张佑周   来源: 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制度   客家社会   客家文化  
描述: 汉族移民将以儒家伦理道德和老庄处世哲学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精神带进闽粤赣边区,为这一片土地带来尽管迟到却生机盎然的春意。客家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成熟,既伴随着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开拓创新的脚步,也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极而衰,显得那么艰难、曲折、沉重,也显得那么深厚、博大、精深。本文试图从客家社会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宗族观念诸方面破解客家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从族群意识到文化资源——客家文化建构历程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 柴可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形象   客家社会   客家文化   族群意识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商业投资、联谊交流、学术研究等社会行动,"客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和一种文化资本,在大陆客家地区逐渐形成共识,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一过程与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客家研究热潮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建构背景和建构方式,但是二者所具有的建构逻辑却是一致的。
“客家”称谓之始与永安社会:以清初屈大均《永安县次志》为中心
作者: 肖文评   来源: 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屋建筑   屈大均   客家社会   客家  
描述: 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对于客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影响到客家社会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康熙二十六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所编《永安县次志》为中心,结合当地族谱等民间文献,讨论客家称谓之始与当时永安的客家社会;认为《永安县次志》所提客家是至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所载围楼、风俗等,与梅州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
作者: 郑志明   来源: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南亚   大伯公   民间信仰   客家社会  
描述: 从客家社会伯公与大伯公信仰谈起,追究其在传统天神、地与人鬼的信仰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客家社会的信仰文化不是单独存在,虽然"伯公"、"大伯公"等词的使用,是客家人特殊的用法,但是在信仰的内涵与意识上,还是整个汉人文化的延续与发扬。建构出客家社会大伯公的信仰体系,不是要标举其独特性,实际上也能彰扬出整个汉人社会鬼神崇拜下的深层观念系统。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族群结构是多元的,客家族群虽然人数众多,也无法避免与其它族群文化的相互融合,大伯公信仰正是族群融合重要的文化指针,其发展的趋势值得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华人在东南亚
客家研究所2007年大事记
作者: 嘉客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所   管理人员   大事记   客家社会   房学嘉  
描述: 1日,在房学嘉所长的带领下,全所师生前往梅县松口考察,为本月中旬举行的“走进客家社会”研习营活动作准备,先后考察了元魁塔、李氏“世德堂”、松口老街等,并与当地政府和考察点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沟通。
武平的客家茶亭
作者: 郑启五   来源: 福建乡土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武平   闽西   上山下乡   史料记载   前兆   客家人   革命老区   客家社会   茶水   民俗学  
描述: 1969年上山下乡,到了一个闽西革命老区客家人聚集的山区,叫"武平"的地方。这地方,每走几里路,都有一座茶亭。每当赤日炎炎,口干舌燥,头也晕晕的,有些中暑的前兆,这时小路边便出现了一个土屋,三面墙,靠路的一面没有墙,这就是所谓的"茶亭"了,让路人休息的地处。民俗学家称:茶亭是客家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象。有史料记载,光是一个武平县,就有茶亭600余座,还大多有文绉绉的亭名,如"普济亭"、"登云亭"、"回澜亭"等等。但
武平的客家茶亭
作者: 郑启五   来源: 茶叶经济信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武平   闽西   知青   上山下乡   毛泽东选集   客家人   朱德   南山楂   客家社会   茶水  
描述: 1969年上山下乡,到一个闽西老区客家人聚集的山区,叫“武平”的地方。有一回我和几个知青朋友从永平公社步行到中堡公社,走的是红土镶着卵石的小路,要经过一个叫“孔厦”的村庄,有一位知青称,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某篇文章的注释里,有“毛泽东与朱德率红军经孔厦到永平”的字样。我说我怎么没有见到过,而他却信誓旦旦。我也希望他说的是真的(事后翻烂了第一卷,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注释)。赤日炎炎,口干舌燥,头也晕晕的,有些中暑的前兆,这时小路边出现了一个土屋,三面墙,靠路的一面没有墙,这就是所谓的“茶亭”了,让路人休息的
客家文化性质新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华文摘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移民文化   客家民系   文化性质   组成要素   福州大学学报   客家社会   农耕文化   客家文化  
描述: 谢重光在《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人们常常把客家文化视为移民文化,实际上移民文化有明确的定义和范畴,客家人已经在赣闽粤交界区域定居了数百上千年,客家社会早已是一个稳定的定居社会,说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其理论前提既不能成立,所举例证又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客家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山区农耕文化。多元是指客家民系的种族来源多样,至少包括了南迁汉人、百越土著和迁入赣闽粤边的武陵土著等多种成分;同时客家文化的组成要素也是多元的,至少包含了以上三方面种族的文化因素。复合是指组成客家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不是简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