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客家“池塘龙舟赛”集体记忆的建构
作者: 吕秀菊   张自永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集体记忆   池塘龙舟赛   客家  
描述: 端午节赛龙舟全国皆然,江河游之,而赣南杨村的龙舟会却是在池塘内举行,业已历五百余载而不衰,成为了赣粤交界客家人的盛大节日。关于其起源历史的集体记忆形成初期并非一定基于全部的历史事实,其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以社区精英为主导的乡民试图运用这一象征符号来验证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并通过这种合法性的获得与民族——国家发生互动。
仪式展演·集体记忆·他者表述:基于一个客家村落“会期”仪式之思考
作者: 李虎   来源: 民俗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表述   集体记忆   仪式展演   会期  
描述: 会期是闽西客家村落每年最重要的村落聚会之一。期间举行的各式仪式,是村落传统文化习得与传承的方式,是各村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和开展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客家人的集体记忆正是通过仪式展演和对不同情境下仪式的不同表述得到传承和发展。然而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是有选择性的,甚至是工具性的,社会成员会根据当下的、现实的需求,选择某些方面的结构性失忆和其他方面的强化记忆,这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各种表述展示。是故,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仪式展演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须对他者的表述进行深度分析。
泰国曼谷的客家神庙与客家族群认同探析
作者: 吴云龙   来源: 八桂侨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族群   行动实践   集体记忆   主观认同   泰国客家总会  
描述: 泰国客家总会下辖六座神庙,分别为汉王庙、三奶夫人庙、关帝庙、本头公庙、吕帝庙和南海观音庙。曼谷客家族群的精英群体和普通大众均与这六座神庙有着深刻的关联。其精英群体通过神庙事务的作用与神庙产生互动关系,而普通大众则通过对神祗信仰的情感体验与神庙产生互惠关系。精英与神庙间的互动关系以书写文献的方式得到体现并形成集体记忆,大众与神庙间的互惠关系则以具体的行动实践表达族群认同。集体记忆与行动实践造成了族群认同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曼谷客家族群的认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精英为主体的,接近“工具论”的族群认同方式;一种是
「客家研究」建构工程里的教学现场:几项考现学的观察
作者: 洪馨兰   来源: 高雄师大学报(人文与艺术类)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识别度   集体记忆   客家研究   社区大学   通识教育  
描述: 「客家研究」建构工程里的教学现场:几项考现学的观察
BBS站的客家族群认同建构:以PTT "Hakka Dream"版为例
作者: 廖经庭   来源: 资讯社会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BBS   想像共同体   集体记忆   族群认同   客家  
描述: 族群認同的建構一直都是族群研究者所關心的議題,大體來說,族群認同的建構有部分經由外部客觀條件所建構而成,這些外部客觀條件不外乎社群內部成員共同的生存空間、血緣關係、語言文化與生活經驗等。但隨著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流失問題嚴重、傳統客家文化與生活經驗不斷消逝,客家認同的外部客觀條件在生活世界中難窺原貌,然而隨著網路資訊不斷膨脹,客家族群認同的建構從「真實世界」進入「網路虛擬世界」,網路中所建構、想像的客家文化,也逐漸成為客家族群形塑共同歷史記憶與文化象徵的重要要素。因此本文便將從批踢踢實業坊(Ptt)的BBS站
文教与社会力:敬字亭与客家社会意象的建构
作者: 傅宝玉   来源: 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惜字崇文   公众场域   集体记忆   社会建构   敬字亭   文化符号  
描述: 在客家社會中我們時常聽到類似客家人重視教育以及晴耕雨讀等特質的言說,這種意象的強調也反映在敬字亭與客家社會特殊的文化脈絡中。當代客家論述中,有關敬字亭的記憶似乎被聯繫到特定的普遍化脈絡中,形成客家社會特有的文化表徵,並相對地有意忽略其他族群同樣存有的記憶。本文透過彰顯客家社群意象之一的敬字亭及其相關信仰文化爲例,分別由惜字現象所涉及的國家控制、文字教化與社會統合等角度,探討敬字亭所代表的文化基模(culture schema)的底層意涵,並從集體記憶與空間場域兩個面向切入,解析當代客家意識的建構。根據本文
族群认同与集体记忆:客家华侨“过番”歌谣初探
作者: 何小荣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中国历史   集体记忆   族群认同   歌谣   近现代历史   华侨文化   客家文化  
描述: 客家华侨文化是客家人善于迁徙的注解之一,也是客家文化中最具有鲜活故事的篇章。在近现代历史上,梅州客侨文化可圈可点,其中客家“过番”歌谣是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者关注和研讨。“番”在中国历史上被用来指那些未开化之地,东南沿海一带的族群用“番”泛称南洋一带土著民族,而“唐”则泛指中国,“过番”指唐人到南洋,“转唐山”指华人回到原乡。
论客家山歌的文化母题与文化意象
作者: 黄鹤   来源: 岭南文史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客家山歌   文化母题   原型意象   集体记忆   象征意义   民间文艺   文化意象   民间文学   意象群  
描述: 一只要到了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从山野到围屋、从柚林到茶园,到处都能听到悠扬的客家山歌。客家人和研究客家者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万即有客家人。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有客家人的地方就能听到客家山歌,有了客家山歌人们就能宣情怡性、解乏除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