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客家宗亲文化:深化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纽带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台湾同胞   民间交往   海峡两岸   20世纪80年代   宗亲文化   客家   民族渊源  
描述: 以血缘、姓氏为传承的宗亲文化对于共同祖先和民族渊源的追溯,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寻根问祖,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台湾同胞开始组团返回大陆寻根谒祖以来,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深化。两岸制约民间交往各种政策逐渐宽松,从“小三通”到“个人游”,两岸民间交往正在往便利与快速方向发展。从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层面来看,两岸民间交往对官方的政策调整,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存疑与考证:论客家历史人物研究之态度——兼评《罗芳伯及东万律兰芳政权研究》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存疑   文化建构   客家地区   历史人物研究   政权   实事求是原则   态度   考证  
描述: 客家族群认同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文化建构过程,这在近十年来粤闽赣客家地区各大姓氏接力式修谱和祭祖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翻阅每一本厚厚的族谱,总能看到各个姓氏在历史上出现的名人。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是客家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研究评价历史人物需要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和实事求是原则,并注意人物的社会价值,运用多维交叉的方法从史事中求史实,从史实中求史是。
客家华侨迁徙记忆与符号建构:广东梅县淞口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及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考察
作者: 何小荣   周云水   来源: 全球客家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客家华侨迁徙记忆与符号建构:广东梅县淞口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及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考察
仪式认同与民俗展演:客家花灯文化研究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俗展演   文化记忆   仪式认同   “响丁”   客家  
描述: 广东兴宁人普遍流行有每年元宵节前后"赏灯"的习俗,通过分析兴宁客家村落内部几个姓氏宗祠的集体活动,利用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记录客家人"响丁"仪式中请灯、上灯及暖灯等环节的展演空间,可以发现兴宁客家人通过元宵赏灯仪式表达了族群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充分体现了仪式具有社会排气阀的作用。且在个案方面丰富了人类学对仪式功能的研究。
离散与认同:印度客家移民的文化适应与社会变迁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适应   文化边界   客家移民   社会变迁   客家族群   文化特色   离散   印度  
描述: 全球化之下,越来越多的移民频繁地跨越地理、政治与文化边界,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客家族群分散于世界各地,离散(diaspora)是客家族群文化特色之一。随着全球交通网络日益便捷,这种“离散”特征逐步定位于民族一国家与“旅行文化”之间,移民的身体居于某一国家,精神却超越民族一国家的时空。
仪式认同与民俗展演:兴宁客家花灯文化研究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演   客家人   工艺流程   民俗   文化研究   人的现实   花灯   仪式过程  
描述: 兴宁客家人普遍流行每年元宵节前后“赏灯”的习俗,笔者通过分析兴宁水口镇几个村落客家宗祠“响丁”的习俗,利用田野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记录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民间艺人的现实状况、“请灯”、“上灯”及“暖灯”等环节的仪式过程。
地方性知识与社会安全阀:客家村落传统民俗变迁——以长汀县“打石佛”“闹春田”民俗为例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打石佛   族群   地方性知识   社会安全阀   闹春田   客家  
描述: 在福建西部长汀县童坊镇举林村与举河村流传百余年的“闹春田”习俗,以及在四都镇渔溪村举行的“打石佛”活动,不仅展示了客家人以丘陵山区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性知识,而且以集体狂欢的形式化解不同姓氏宗族之间的矛盾,达成地方社会结构中各种力量的动态平衡,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通过对闽西客家传统民俗“打石佛”与“闹春田”的深入解读,在重新审视现代民俗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廓清客家村落传统民俗的现代变迁。
梅县崇庆第客家文化探秘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广东史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建筑形式   梅县   建筑特征   多元文化   人文底蕴   传统文化   客家文化  
描述: 广东梅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千年古镇梅县松口更是“自古松口不认州”.而凝聚客家传统文化的围龙屋更令人叫绝。松口在梅州客家发展史上曾经具有独树一帜的辉煌。其各色各样的建筑形式就是例证。其中.俗称“古秀阶”的崇庆第最具典型.它除了具有一般围龙屋的建筑特征之外。还有内外装饰的各种字画题材,充分体现当时客家华侨接纳多元文化的胸襟与气度。另外,从空中俯视崇庆第.又会发现它并未严格地左右对称.这种略显怪异的外观布局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不仅体现了类似古氏之类的客家宗族奋斗的历程.更凸显了客家传
记忆与重构:客家学研究的影像表达:对客家民俗文化独立纪录片的人类学分析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历史记忆   文化重构   影像表达  
描述: 客家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过于偏重民间文献史料收集和文字叙述的缺陷,而在田野实证研究和民族志影像表达等方面则相对薄弱。闽西民间文化学者拍摄的四部客家民俗事象纪录片,以其原生态的直观表达方式,成为人类学者观察和研究客家地方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工具。当下的客家学研究应与影视人类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在分析客家社会的急剧变迁、抢救文化遗产和反思客家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等方面发挥作用。
论灵性资本在客家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 周云水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性资本   基督教信仰   乡村建设   粤东客家族群  
描述: 粤东客家族群认识与接触基督教,始于广东五华县长布镇大田老禾仓开基祖复兴公在樟村建立的基督教堂。老禾仓村的基督教徒依托灵性资本,带动本地的非基督教信徒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依托客家宗亲文化促使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对老禾仓村的田野调查材料表明,客家族群民间信仰的包容性是基督教在粤东客家地区扎根并形成宗教灵性资本的基础。基督教精神与客家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激发灵性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