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两岸客家话中体助词“等”的语源
作者: 温昌衍   来源: 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源   两岸客家话   体助词“等”   体助词“紧”  
描述: 两岸客家话中体助词“等”,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的持续和进行。通过归纳了它的表现,揭示了它的语源,认为它来自表示进行和持续的体助词“紧”,是“紧”语音演变后的结果。
客家方言人称领格问题综述
作者: 周秋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源   领格   客家方言  
描述: 关于客家方言人称代词领格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分歧:1.领格和表领属关系形式的关系问题;2.领格的语源问题。很多学者把领格和表领属关系混为一谈,但也有人严格区分二者。关于领格的语源有不同的看法
马山客家话名词常用后缀的对应关系
作者: 黄秀升   来源: 新西部(下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应   语源   客家话   名词后缀  
描述: “公、嫲、牯、佬、仔、脚、头”等是马山客家话中常常用到的名词词缀,它们在客家方言体系语源中呈现了对应的关系,充当后缀以后有的只有其形,但词缀搭配对象是有其语源依据或文化基础的。
马山客家话名词常用后缀的对应关系
作者: 黄秀升   来源: 新西部(理论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应   语源   客家话   名词后缀  
描述: “公、嫲、牯、佬、仔、脚、头”等是马山客家话中常常用到的名词词缀,它们在客家方言体系语源中呈现了对应的关系,充当后缀以后有的只有其形,但词缀搭配对象是有其语源依据或文化基础的。
客家话中的体标记“啊”
作者: 温昌衍   黄映琼   来源: 语言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源   客家话     体标记“啊”   外区方言  
描述: 客家话中体标记"啊",表示动作的完成、反复进行或持续,在功能上与普通话动态助词"了"、"着"有相似的地方。文章介绍了它的表现(包括在外区方言中的表现),揭示了它的语源,认为它来自近代汉语中表示"动作完成或有结果"的助词"下"。
客家话中楼梯说法“楼胎=”的语源
作者: 温昌衍   来源: 语言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楼胎=   语源   “梯”的单字音   表现   客家话  
描述: 客家话中不少地方楼梯的说法很特殊,音同“楼胎=”。“楼胎=”来自“楼开=”的说法,而“楼开=”又是来自“楼陔”,其演变过程是,声母k变成同部位送气的k~h,k~h在“楼”的声母“l”的影响下变为与之同部位的“t~h”(在语言接触的影响下,“楼胎=”说法越来越广,这是进一步的演变)。受“楼胎=”说法影响,部分客家话“梯”的单字音读如“胎=”,显得特殊。
论客家方言“嫲”的语源
作者: 温昌衍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源   客家方言      
描述: “嫲”在客家方言里最常见也最有代表性。部分地区用它来称母亲,不过,它主要用作性别标记,指女性或雌性。研究结果表明,客客方言“嫲”来源于中古称母亲的“摩”,本字则是鱼部平声的“母”。
《客家话人称代词单数“领格”的语源》读后
作者: 项梦冰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单数领格   语源   评论   客家话   人称代词  
描述: 有些客家话单数人称代词具有两套形式 ,其中一套往往只用于做定语。文章对严修鸿先生把客家话单数人称代词的定语形式看作是“我”“你”“渠”分别跟“家”字的合音的说法进行讨论 ,结论是定语形式当为“我”“你”“渠”分别跟结构助词“个”字的结合
客家俗语“气脉”“捉指脉”的语源分析
作者: 丘桂贤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源   精力   《现代汉语词典》   客家方言   儿化音   俗语  
描述: 一、气脉 气脉,客家语指气力、精力。 《现代汉语词典》亦收录“气脉儿”一词,其意义正是指气力或精力,不过,这种带有儿化音特点的方言当不属客家方言。
常用客家俗语的语源分析
作者: 丘桂贤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源   生活气息   生动形象   民俗活动   通俗语言   日常生活   客家   生产方式  
描述: 俗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使用的通俗语言,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客家俗语生动形象,深具生活气息。当今,许多旧的生产方式不复存在,一些民俗活动也已式微,但是通过对俗语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仍可找到当初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各种民俗活动的信息。笔者曾对刀婶(刀具)的形状和使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过摸”、“过摸鬼”和“A过A绝”俗语的来源。在此笔者着重对碓、秤、米合、运输车、建筑物等实物和关联用语进行剖析,诠释相关客家俗语的来源与内涵。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