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遵宪与张之洞之关系考论
作者: 郭真义   来源: 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州开埠谈判   湘粤铁路   黄遵宪   张之洞   矛盾  
描述: 一般人只关注到张之洞三次保荐黄遵宪,据此认为两人关系亲密,其实黄遵宪与张之洞积怨甚深,且其来有自。俩人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和不同的个性引起的,但本质上是黄遵宪的维新思想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矛盾。对俩之关系,略作考述。
鹧鸪天·谒黄遵宪纪念馆时值阴雨
作者: 南方之风   来源: 中华诗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鹧鸪天   时值   纪念馆   黄遵宪   藏书室  
描述: 翠鸟青山向客鸣,迢迢凭吊故居行。藏书室里文光灿,人境庐中毅魄萦。思往事,抚今情,更教吾辈仰英名。长天有意绵绵雨,好把嚣尘一洗清。
《日本杂事诗》的中国文学书写:从日本学界的黄遵宪研究说起
作者: 李杰玲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互影响   中国文学   书写   黄遵宪   《日本杂事诗》  
描述: 日本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着重于从其著作探讨明治时期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其与日本的关系。中日学术界都指出,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明显受明治汉诗的影响,而忽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对其杂事诗创作的内在作用。《日本杂事诗》虽是旅日的产物,但黄遵宪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使其旅日诗歌不时出现中国风物,传统诗词意象和创作手法则贯穿其中。此外,黄遵宪心怀家国,受杜甫诗史书写精神的影响,其诗多以时局、变法和兵防为内容。而这也是日本杂事诗多书写乡土风物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
作者: 李玲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饮冰室诗话》   文学地位   《人境庐诗草》   黄遵宪  
描述: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过程经历了戊戌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两个阶段。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以文学救国,发起“诗界革命”。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前后两年间,梁启超对黄遵宪“从略有微词到全力歌颂”。在《饮冰室诗话》中大力推崇他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长篇诗作,表彰黄诗“存吾国,主吾种,续吾教”。受梁启超的影响,黄遵宪在古典诗坛中备受关注,时人撰著诗话,争收人境庐诗。从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北京,到政治文化的边角香港;从主流报刊到非主流报刊;从维新派到一般诗人、学者;都对黄遵宪的诗作和政治事功予以佳评,黄遵宪誉满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与加拿大华人文学
作者: 梁丽芳   来源: 华文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跨国生成   梁启超   加拿大华人文学   康有为   异国元素   黄遵宪  
描述: 晚清著名政治家、革新派诗人黄遵宪、康有为与梁启超,因缘际会,曾经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先后到访加拿大或作短暂居住,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加拿大华人文学的早期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从他们的行迹和著作,看华人文学跨国生成的性质,以及异国元素在文本中的交融。原籍国著名人士到侨民移居国,不论逗留的时间长短,无形中对移居国侨民的离散文学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许,这个历史经验也能适用于其他国家华人文学的发展。
跟随黄遵宪走天涯
作者: 李芳   来源: 炎黄世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交官   近代史   何如璋   黄遵宪   中日战争   学而优则仕   中国风   国内局势  
描述: 黄遵宪,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亦号东海公。他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在广东梅州,身为光绪二年举人,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环境之下,放弃了传统意义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选择了前途未卜的外交官事业。自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担任随行参赞,至1894年因中日战争国内局势不稳被召回国,担任清政府驻各国外交官,成为他人生中最致力为之的事业。在人生重要的出使阶段,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百年过半洲游四”,从香港、日本、新加坡至英国、法国和美国,行迹遍布全球。作为传统士人的
黄遵宪理解了“自由”概念没有?
作者: 胡其柱   来源: 读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西学   自由   重要性   黄氏   思想史研究   黄遵宪   甲午战争   日本国志   民权  
描述: 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曾经写下一句小字作为解释:"自由者,不为人所拘束之义也。其意谓人各有身,身各自由,为上者不能压抑之、束缚之也。"由于黄遵宪编写《日本国志》时,远在甲午战争之前,所以这段小字很受后人、尤其思想史研究者重视。大家都根据这段小字认为,黄氏能在光绪初年意识到"自由"的重要性,并将其加以定义引入中国,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