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台中东势客家话的起源与形成
作者: 吴中杰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东   起源   声调   客家话   大埔县  
描述: 台中东势客家话的归属,以往有过许多争议。董忠司(1987)认为是“中部四县话”,罗肇锦(1990)归入饶平,洪惟仁(1992)则说“声调上是四县类型,而潮州饶平味道甚浓。”直到1997年,台中县大甲河客家协会探访广东大埔县后,即对外声称东势话是大埔话。
梅县与大埔县客家传统民居初探
作者: 李婷婷   刘东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传统民居   梅县   大埔县   客家文化   民居风格  
描述: 广东省是我国古村落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省份之一。其中粤东北的梅州市是客家文化发展的中心,客家人的传统民居是其古村落建筑最重要的代表。在秦以前,五岭以南称作南越,被视为“蛮夷之邦”,“化外之地”。秦以后,秦始皇派赵佗开发南越,梅州地区属南海郡。
抗日英雄 客家翘楚——粤东大埔县罗卓英将军述略
作者: 钟敏丽   肖文评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抗日救亡   客家地区   述略   抗日战争   粤东   大埔县   抗日英雄   将军  
描述: 引言 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不仅时间长,而且战线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抵外侮,最终赢得了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都投身抗日救亡的浪潮中,粤东梅州客家地区也不例外。
粤东北客家“侨乡”的形成与建构:以大埔县百侯村为例
作者: 肖文评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侨乡   粤东北   粤东客家   民间文献   海外贸易   大埔县   山区居民   道光年间  
描述: 随着海外贸易的合法化,乾隆以来,尤其是道光年间沿海开埠以后,粤东客家山区居民到东南亚等地创业,成为向外移民的新趋势。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所收集的各种官方与民间文献,以粤东北典型“侨乡”大埔县百侯村为
大埔县客家民居之我见
作者: 罗建忠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东北部   客家民居   客家人   总人口   广东省   客家传统   大埔县  
描述: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中上游,东连福建平和,南接饶平、丰顺,西邻梅县,北界福建永定。东西宽62.75公里,南北长74公里,总面积2,467平方公里。全县辖17个镇,1个林场,总人口52万人
明清乡村士绅与客家社会变迁:以粤东大埔县白堠村为例
作者: 肖文评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献搜集   社会变迁   粤东   田野调查   乡村士绅   大埔县   明清   客家  
描述: 白堠村位于粤东大埔县梅潭河中游的一个小盆地上,是我近年来进行研究的一个考察点。该村现有居民10多姓,共1.4万余人。其中杨姓6000余人,肖姓5000余人,丘姓600多人,池姓300余人,其余为不满
明末清初粤东客家乡村社会变迁——以大埔县白堠村为中心
作者: 肖文评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社会发展   社会变迁   粤东客家   大埔县   经济开发   乡村社会   乡绅阶层  
描述: 宋明以来,随着粤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随之而出现的“峒寇岛夷”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但至清初“复界”以后,地方社会趋于稳定,经济文化出现了长足的发展。对于这种社会变迁,陈春声、黄挺等时贤已有相当深刻的研究。陈春声教授认为,“大致从明嘉靖至清康熙的一百多年间,是潮州乡村社会逐渐被乡绅阶层控制的重要转折时期。”但对于乡绅阶层的产生及社会转型的细节和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而且他们的分析多以沿海的韩江三角洲为参照,对于广大内陆山区则关照较少。[第一段]
20世纪初梅州的农村社会经济管窥:以梅州大侠廖安祥的少年时代经历为中心
作者: 黄志繁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侠   梅州   梅县   经历   少年时代   大埔县   山村   农村社会经济  
描述: 梅州大侠廖安样1907年出生于梅县丙村的三乡黄坳村。廖安祥回忆说:“我的家乡是在梅县丙村的三乡黄坳村,黄坳村有百户家人,是个山村。这山村离丙村相当远,是山区中偏僻的乡下。”黄坳村离丙村墟大概有45华里,“是在山区,层峦叠嶂,山高林密,它和大埔县的银溪乡,隔岭相望,实在是个穷乡僻壤。”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