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儒家的爱国传统与叶剑英的爱国主义
作者: 杨帆   来源: 叶剑英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儒家  
描述: 儒家的爱国传统与叶剑英的爱国主义
叶剑英与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作者: 肖清明   来源: 叶剑英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政治家   生平事迹   中国  
描述: 叶剑英与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论丘逢甲的三次转变
作者: 冯君   来源: 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教育救国   知识分子   丘逢甲  
描述: 丘逢甲的生命历程仅仅 4 9个春秋 ,但他处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国内政治风云突变的中国近代 ,他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实现了人生的三次转变。即由传统知识分子向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转变 ;由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维新派及革命派知识分子转变 ;由投笔从戎 ,武装抗日保台向坚持实施“教育救国”的转变。丘逢甲的经历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发展、变化的浓缩。
试论丘逢甲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
作者: 孙泽学   任远林   来源: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台湾   成因   丘逢甲  
描述: 丘逢甲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志士,毕生致力于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大业,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敬仰。其爱国思想的形成基于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历代先祖先贤的激励、动荡时代的刺激等等。探讨丘逢甲爱国主义思想的成因,可以加深对其爱国行为的理解,深化对近代爱国主义的认识。
亦文亦武,亦政亦教:丘逢甲的多面人生及其内涵
作者: 崔运喜   来源: 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与时俱进   丘逢甲  
描述: 彰显出丘逢甲多面人生的独特魅力,而这种魅力恰在于变与不变的完美辩证统一,变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不变是高扬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近代中国“爱国主义”问题的剖析——兼论丘逢甲爱国思想的定位问题
作者: 李锦全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抗日保台   探讨   丘逢甲  
描述: 本文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向和爱国思想行为的界定等问题重新进行检讨和评析 ,并结合丘逢甲抗日保台的实际 ,提出自己的见解
丘逢甲诗作中的遗民情结
作者: 宫伟伟   来源: 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台湾   遗民   丘逢甲   岭云海日楼诗钞  
描述: 1895年台湾沦丧以后,丘逢甲的诗便存在着浓烈的遗民情结:一方面,他以传承保台烈士的忠义精神作为自己生命的支撑,并通过对名胜古迹、佳节旧故等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浓重的爱国情志与思乡情怀;另一方面,他收复故土的决心十分坚定,并逐渐认清了满清政府的腐朽本质,转而寄强国复土的期望于兴学启民。诗歌作为表达心志和风化国民的手段,丘逢甲始终秉持着发扬忠义精神和追求独立人格的宗旨,展现出他在清末这一特殊历史境遇下所进行的挣扎与奋斗。
浅谈丘逢甲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 杨倩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沉雄顿挫   《岭云海日楼诗钞》   豪迈雄健   丘逢甲  
描述: 丘逢甲,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纵观丘逢甲的诗歌创作,其中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而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慷慨苍凉、凌厉雄迈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丘逢甲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
论丘逢甲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 赖世极   赖惠玲   来源: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抗日护台   爱国主义   教育救国   民主革命   丘逢甲  
描述: 丘逢甲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著名诗人。他毕生为救亡图存,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为唤醒民众,奔走呼号。在其一生中,爱国主义贯穿始终。文章主要从丘逢甲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和实践活动等去阐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丘逢甲诗歌研究
作者: 焦福维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国主义   诗界革命   浪漫情怀   诗歌创作   丘逢甲  
描述: 丘逢甲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爱国志士,在各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文学领域,他积极倡导并实践诗界革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诗歌的近代化进程。作为跨海峡两岸的著名历史人物,其诗歌创作得到了两岸研究者的重视和赞誉。然而,由于历史的模糊性、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和研究不充分等诸多原因,使得至今对其诗歌的解读仍有分歧,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诗歌本体出发,通过较全面地探究其诗歌创作,来认识历史真实,进而较准确地评价其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在考论其生平、交游、著述的基础上,本文从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