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丘逢甲的教育思想
作者: 何国华   来源: 教育与进修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两广   台湾   咨议局   岭东同文学堂   书院   中学堂   爱国志士   教育思想   镇平   丘逢甲  
描述:台湾彰化县东势角(今台中县东势镇)。丘逢甲幼从父教,性聪颖,六岁能文,七岁能诗,十四岁应童子试,获全台首名,被台湾巡抚兼主考官丁日昌(丰顺县人)誉为“东宁才子”(“东宁”乃台湾别名),旋于翌年(1889
爱国志士丘逢甲
作者: 何国华   来源: 广州研究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禁赌   广州   咨议局   岭东同文学堂   广东省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   同盟会   丘逢甲  
描述: 丘逢甲(1864—1912)名秉渊,字仙根、吉甫,号蛰仙、仲阏、华严子等。祖籍广东蕉岭,生于台湾彰化县东势镇。辛亥革命后,思去旧更新之意,更慕博浪椎秦义事,改号“仓海”,学者称他为“仓海先生”。他
关于丘逢甲的籍贯
作者: 胡安权   来源: 近代史研究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梁启超   台湾   诗界革命   近代史   笔名   广东   化人   丘逢甲   爱国诗人  
描述: 丘逢甲 (1864-1912)字仙根,又字仲阏,号蛰仙,笔名仓海,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豪和爱国诗人,曾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之巨子”,关于他的籍贯,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广东蕉岭人;二、台湾彰化人; 三、台湾苗栗人。
散论丘逢甲的诗
作者: 丘铸昌   来源: 岭南文史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诗   评价   竹枝词   台湾   青少年   爱国主义精神   古籍出版   七十年   丘逢甲   岭云海日楼诗钞  
描述: 时流竞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这是柳亚子先生七十年前所写的《论诗六·绝句》中的一首,诗中高度评价了丘逢甲(又名仓海)诗作中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英武豪迈的气概,认为逢甲之诗是“战血台澎心未死”的思想结晶。这种持论是十分公允恰当的。笔者在《岭云海日楼诗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的“前言”中,曾对此加以肯定,并对逢甲先生的诗,
丘逢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作者: 何国华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习所   师范学堂   台湾   岭东同文学堂   书院   梅县   中学堂   镇平   教育思想   丘逢甲  
描述: ,一起从事抗元,他们道经梅州镇平员山(今梅县地区蕉岭县文福乡)时,文天祥率队继入平远转赣,创兆乃留居于员山村.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入侵者魔掌中收复宝岛台湾,丘逢甲曾祖仕俊于清乾隆年间始由蕉岭
丘逢甲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诗词
作者: 胡希明   李伯球   黄施民   黄海章   秦咢生   芦荻   吴三立   杨奎章   刘逸生   赖春泉   来源: 岭南文史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精神   七绝   台澎   台湾   昆仑   周年纪念   诗词   诗魂   海门   丘逢甲  
描述: 七绝一首目断台澎隔海门,雄诗常忆「走昆仑」。即今煮豆燃箕者,辜负先生未了心。注:「走昆仑」用逢甲「秋怀诗意」。
丘逢甲乙未保台事迹考
作者: 戚其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台湾   保台   日军   义军   清政府   初步探索   台北   丘逢甲   爱国主义者  
描述: 1984年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丘逢甲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丘逢甲是乙未台湾保台运动的倡导者。但是,对于他的保台事迹,至今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故有许多问题尚有待于探讨,且以讹传讹之处亦甚不少。本文试作初步探索,希望引起讨论,以推动是项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丘逢甲乙未保台事迹考
作者: 戚其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台湾   保台   日军   义军   清政府   初步探索   台北   丘逢甲   爱国主义者  
描述: 丘逢甲乙未保台事迹考
丘逢甲在潮汕事迹作品述略
作者: 吴颖   许崇群   来源: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汕头   台湾   近代文学   爱国主义精神   书院   教育事业   中日甲午战争   潮州   丘逢甲   岭云海日楼诗钞  
描述: 丘逢甲是一位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第二年参加过武装保卫台湾、抗击日本侵略的爱国志士,又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岭云海日楼诗钞》,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在艺术上具有特色的杰出诗集。同时,他又是一位在清末提倡新学的教育家,曾在台湾和广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