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视觉符号与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
作者: 赖玟伊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觉符号   赣南客家文化   再设计   传承  
描述: 绚烂璀璨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追溯到起初是在赣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根成长起来的。孕育客家民系的土地——赣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衣食文化、建筑遗迹、语言文化等等。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不周和宣传不足,导致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这种现象将导致历史文化的缺失,对历史传承非常不利,也为后代研究追溯历史带来困难。因此,需采取措施保护和继承赣南客家文化。在针对赣南客家文化展开的宣传活动中,视觉传达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赣南客家文化的调查和
明中期以降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的联宗与族群关系
作者: 张勇华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闽粤聚居区   族群   联宗   客家  
描述: 赣闽粤客家聚居区自明中期出现联宗活动以来,联修表现活跃,其功利目标呈现多样性。从联宗目标表现出来的利害关系来看,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同姓联宗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利己不损人的功利目标,如表现于防卫、科举等方面,这有助于同一地域生活的同姓宗族的团结并提高社会地位,通常能获得社会与官方的默许或支持。另一类是利己损人的功利目标,如表现于对生存资源的争夺、诤讼等方面,这会增加社会治理的困难,通常招致社会的批评或官方禁止。从功能性目标引发联宗来看,参加联宗的宗族通常都在同一地域内,并且最终形成地缘性的功能性集团。
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市个案研究
作者: 肖文燕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侨   侨乡   梅州   社会变迁  
描述: 长久以来,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对其祖籍地的认同与联系的密切程度无以伦比。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侨乡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其中,华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择研究薄弱的山区侨乡、客家地区——广东梅州为研究区域,以清末民国时期这一中长时段为研究时间,在占有大量丰富、详实、原始的地方史料的基础上,从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即群体与大社会的结合)的视角,以个案的方式深入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活动情况,试图揭示华侨影响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华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客家华侨所具有的一些特质
黄遵宪出境游研究
作者: 王姝姝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出境   诗歌   黄遵宪   旅游  
描述: 研究黄遵宪,学术界历来都是研究他的诗歌、思想、他与“诗界革命”的关系等,没有人专门去研究他的旅游,特别是出境游。然而,在他的经历中,出境游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在他担任外交官远赴海外的十二年中,他所创吟咏海外诗篇约占总诗数的三分之一,远迈前人。他短暂的一生中,出境游是他人生转折的分水岭,之前是他身不由己的漫漫科举路,对仕途满怀希望;之后是他摇身一变成为维新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因此,在出境游阶段,他的人生志向逐渐发生了变化,异域山水风物、先进的科学文明、迥然不同的政治体制极大丰富了他的生活经历,在诗歌创作上
四行孤军的传说与真相
作者: 胡皓磊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中一件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全面抗战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全面抗战开始的重要标志。四行仓库保卫战作为淞沪抗战后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整个抗战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四行孤军以一营之兵力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浴血奋战4天4夜,始终坚守着四行仓库的阵地,并给日军造成较大的伤亡,大大振奋了当时日趋低迷的抗战士气,也为中国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展现了中国军队抵御外敌入侵时不怕牺牲、永不屈服的精神。在4天4夜的激战中,四行孤军总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在战斗着,上海市民虽然能在租界中眺望到战斗场面,并为孤军战士助威,但关于孤军如何在日军重重包围下,依旧能坚守仓库的原因却众说纷纭。同样,不同媒体的解读与渲染,使得某些细节更加扑朔迷离;在众多传说中,孤军撤退过程、女童子军献旗、孤军具体人数是最引人关注的,同时也是最具有传奇性的内容。本文在立足史料的基础上,对四行孤军这个群体进行整体和较为系统的研究,重点考辨在四行孤军战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传说和误传,并得到一些考证结果:孤军在收到退出仓库的命令后,本营机枪连负责掩护队友撤退;除了杨惠敏送入的国旗外,仓库中另有2面国旗;参加四行保卫战的“八百壮士”共420人,撤退时为377人等。通过对比当时史料记载和亲历者的回忆资料,利用最新的史料发现,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结果,以考证厘清四行孤军的来龙去脉,弥补淞沪抗战史研究领域的部分不足。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