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当前农村客家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作者: 刘欢   来源: 民生周刊(学术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俗   时代精神   农村   客家文化   弘扬  
描述: 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充分挖掘客家民俗文化的内涵,引导民众参与民俗活动,在传承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中展现新的时代精神
时代的精神和审美意味的有机给合─—读《叶剑英诗词选集》
作者: 赖贤传   来源: 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意味   叶剑英   诗词   结合   时代精神  
描述: 叶剑英同志是我国人民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叶剑英的诗词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我国诗词园林中的奇葩,历来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叶帅的诗词是时代的精神和审美意味的有机结合,是一个老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颂歌;它表达了一个人民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博大情怀;它是我国人民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璀璨画卷;它富于审美意味,耐人咀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时代精神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
作者: 刘加洪   来源: 政协天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阈   改革创新   创造力   客家人   传统   时代精神   革故鼎新   凝聚力  
描述: 时代精神是客家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保持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根本所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客家人形成了改革创新、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他们首先在思想上解放自己,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写出客家厚土的热力、痛楚和蜕变
作者: 陈晓明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热力   蜕变   文学作品   为文     时代精神   程贤章   客家  
描述: 廖红球以画闻名,他以画墨竹著称,客家很有声望的老作家程贤章先生谓之曰:廖红球画竹如芙蓉出水,得时代精神之气,"其国粹之遗韵极其浓郁"。廖红球先生并非因画得文名,也非因文而得画名,他文与画俱佳,都是他毕生同时用心用力之作。就我的理解而言,
弘扬客家文化展现时代精神:记著名客家学专家李逢蕊教授
作者: 张海   来源: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东师大   学术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专家   时代精神   中国书画   客家文化  
描述: 李逢蕊,男,1930年生,教授、研究员,广东梅州市人,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社会系(解放后改为华东师范大学)。他南下福建曾任中共龙岩地委副秘书长、福建省龙岩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现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闽西分校校长,华东师大客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虎研究室主任,闽西客家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华侨史、客家学研究,在学术研究上有开拓性、突破性,研究成果颇丰,在国际学界具有一定影响。
追求时代的精神——制片人谈电视剧《客家女》
作者: 村夫   来源: 当代电视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片   辛德勒   中国电视剧   电视剧生产   制片人制   地痞流氓   时代精神   古装剧   电视剧创作   永珊  
描述: 就中国目前的艺术市场而言,体制上的完善和健全,专业队伍创作和经营队伍素质的急待提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以电视剧生产为例,中国的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正产生出巨大的效益,而中国的电视剧的市场之路又在哪里?不可否认,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部门都在含辛茹苦地进行着探索,且已取得喜人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但是,在这令人鼓舞的探索和突飞猛进的年产万集的数字下,总令人有一
写出客家厚土的热力、痛楚和蜕变——评廖红球的《苍天厚土》
作者: 陈晓明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热力   蜕变   文学作品   为文     时代精神   程贤章   客家  
描述: 廖红球以画闻名,他以画墨竹著称,客家很有声望的老作家程贤章先生谓之日:廖红球画竹如芙蓉出水,得时代精神之气,“其国粹之遗韵极其浓郁”。廖红球先生并非因画得文名,也非因文而得画名,他文与画俱佳,都是他
“诗外有事,诗中有人”--黄遵宪诗美学的纲领
作者: 林衡勋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机械唯物主义   梁启超   诗美   对立统一   唯物主义性质   黄遵宪   社会生活   时代精神   社会理想  
描述: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黄遵宪(公元1845—1905)曾被推崇为“近代诗家三杰”之一,(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国诗界之哥伦布”.(高旭《愿无尽庐诗话》)的确,他在诗歌创作上,显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诗界革命”的光辉实绩,在《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作对近代中国诗坛“新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 1
Rss订阅